回到主页

【世界洗手日】一起“手”护童年,健康相伴!

· 其他安全

“全球洗手日”就要到啦!该节日是促进肥皂洗手公私伙伴组织发起的,号召全世界各国,每年的10月15日开展用肥皂洗手活动。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倡导,并在该年的10月13日订立,目的是呼吁全世界通过“洗手”这个简单但重要的动作,加强卫生意识,以防止感染到传染病。

俗话说“病从口入”,在不洗手的情况下,人的一只手可附着几十万个病菌(指甲里的更多),用清水洗手仅能带走少量病菌,用肥皂、洗手液清洁却可清除手部大多数病菌。许多儿童还存在吃手指、咬指甲的陋习,而儿童的免疫机制发育尚不完善,手部细菌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内,极易导致儿童生病。勤洗手通过减少手部病菌的量,降低儿童感染各种病毒、细菌及寄生虫的风险,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童年。因此,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。

在10月15日的“全球洗手日”节日到来之际,我们一起来了解洗手这件事……

为什么要用肥皂或皂液洗手呢?

每年数以万计的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因腹泻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逝,而用肥皂或皂液洗手就是预防这两大儿童杀手最有效、最具成本效益的措施。培养在饭前和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,能降低近半成的腹泻发病率和近两成半的急性吸道感染,其挽救儿童生命的成效比注射疫苗或其他医疗措施高。

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,可以清除双手表面的呼吸道病菌,及其他可导致腹泻和呼吸道病症的致病微生物(尤其是肠病毒)。有研究显示,良好的卫生习惯,包括进食前及如厕后用肥皂洗手,可以减低25%感染肠道蠕虫,皮肤及眼部感染。

什么时候需要洗手?

虽然已经是老生常谈,但我们依然要向大家强调一下洗手的时机:

①饭前便后;

②去超市、商场等人群密集且相对封闭公共环境后;

③去医院就诊或探视病人后;

④喂养婴儿前、处理婴儿尿垫后;

⑤揉眼睛前,打喷嚏擤鼻涕后;

⑥接触血液、尿液、粪便后;

⑦接触公共物品后如共享单车、电梯按键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后;

⑧接触钱币、清扫卫生后;

⑨接触宠物后、处理宠物排泄物后;

⑩户外劳动、活动、玩耍后等。

洗手的误区

误区一:只用水洗

不用肥皂或洗手液,不能有效去除手部污垢,大量病原体停留在手上

误区二:洗手时间不足

双手揉搓不少于15秒,时间过短,不能有效去除病原体。

误区三:湿巾代替洗手

用湿巾擦手代替洗手,不能彻底去除手部污染

误区四: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

手套有一定的渗透性,所以摘下手套后务必洗手

误区五:共用千手毛巾

最好用一次性干手纸巾或一人一条毛巾,合用毛巾会引起病原菌传播

洗手注意的细节

1.指甲中病菌量相较于手部更多,洗手时更要注意清洁指甲、指尖、指甲缝、指关节等部位。

2.水温不可过低或过高,一般10~20℃适宜;洗手时间尽量控制在30秒以上,洗手一定要用流动水,不要用盆水,揉搓时间至少要15秒以上。

3.洗手后一定要干手,干手时不要重复使用毛巾,最好用一次性纸巾等擦干双手。若干手的是毛巾、手绢等,应勤洗、勤晒、勤换。

总之,在接触清洁物品前、用手触摸“眼、口、鼻”前,或接触污染物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均需要洗手。

如何正确洗手?

洗手时应使用流动水冲洗,同时使用肥皂、洗手液等清洁用品,且洗手时长不少于20秒。大家要注意哦,只用清水洗手是不够的!

洗手的正确手法为:

第一步(内):洗手掌 ,流水湿润双手,涂抹洗手液(或肥皂),掌心相对,手指并拢相互揉搓;

第二步(外):洗背侧指缝,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,双手交换进行;

第三步(夹):洗掌侧指缝, 掌心相对,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;

第四步(弓):洗指背, 弯曲各手指关节,双手指相扣,相互揉搓,交换进行。

第五步(大):洗拇指 ,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,双手交换进行;

第六步(立):洗指尖 ,弯曲各手指关节,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,双手交换进行;

第七步(腕):洗手腕, 揉搓手腕,双手交换进行。

洗手看似小事

却能筑起一道健康防线

一定要记得及时洗手哦!